2014年咨询工程师《宏观经济政策》预习笔记(7)

时间:2013-12-11  来源:  编辑:  打印

【免费】在线模拟考场,让考生边学边练!巩固学习效果>>
在线模拟考场,提供自动阅卷评分、全试题解析、考题讨论等功能,帮助学员模拟实战。
【课程推荐】网校开设基础学习班、习题精讲班、冲刺串讲班!点击查看>>
咨询工程师:由建筑辅导界享有盛誉的权威专家授课,24小时专家在线答疑,7天内免费退换课!

核心内容:建设工程网校针对历年考试情况,特为广大学员搜集整理了相关科目的备考资料,供学员复习参考。   

第三节我国宏观经济管理

一、我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大纲要求>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二)我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三)我国的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当前,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集体所有制经济。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集体所有制经济。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二、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大纲要求>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对国民经济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计划经济就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进行管理和调节的国民经济。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国民经济的方法和体制,而且是一种经济制度。

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管理模式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工业方面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提高。

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之越来越不相适应,其主要弊端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和劳动者基本上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国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历程和内容

从1978年底,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84年):改革的起步阶段

该阶段改革的重心在农村,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改革内容:一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运用价格等经济杠杆,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废除了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只对粮、棉、油等极少数重要农副产品采取合同契约形式进行收购;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

2.第二阶段(1984~1992年):改革的全面展开阶段

该阶段改革的重点在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主要内容有:一是采取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式等措施,增强了企业活力,为企业进入市场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是改革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放开了小商品和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对一些工业生产资料超计划部分实行市场调节。三是大幅度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3.第三阶段(1992~1997年):改革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阶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除对极少数垄断性公用事业和关系国计民生、不适宜竞争的商品继续由政府定价外,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二是稳步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调整企业负债结构,分离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深化国有小企业改革。三是推进财税、金融、外汇外贸、计划投资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4.第四阶段(1997~2003年):改革进入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决胜阶段

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开始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将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这个阶段的主要改革内容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5.第五阶段(2003迄今):进一步完善和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至今,主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

这个阶段的改革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l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l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l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l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l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

l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l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效果

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探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主要标志是: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2.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3.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逐步转变为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

5.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进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也逐步推进,在城镇职工中陆续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三、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和调控手段

【07年真题】在以下关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对资源配置起主导性、支配性作用

C.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D.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答案:B

(一)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目的及任务

政府的经济职能以提高效率、维护公平和保持稳定为主要内容。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的时候,通过制定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

1.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2.我国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3.共性和特性的统一,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实现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保持经济总量平衡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2)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既是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带动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取得主动地位的必然选择。

(3)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实现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宏观经济效益还应当体现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06年真题】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A.综合平衡,稳定物价

B.城乡统筹建设,缩小地区差异

C.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D.生态平衡,增加就业

答案:C

(二)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手段

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主要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计划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政府通常针对特定的问题,选择这些手段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

1.经济手段

宏观管理采取的经济手段,主要包括财政、金融、投资和计划管理。

2.法律手段

中国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法律手段主要是相应的立法,即通过特定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

3.计划手段

把计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点之一。计划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两个层次来体现的:第一层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政府宏观调控部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进行调控的基本依据;第二层次,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某些重要领域和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的指导、协调和调节。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