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四)

时间:2010-09-15  来源:  编辑:  打印

【免费】第一时间获得质量专业技术资格报名查分信息!点击注册>>
考试报名、分数查询、证书领取、证书注册第一时间通知您!赶快注册吧
【必看】初、中级质量资格 权威辅导专家共同执教 让您轻松过关!点击查看>>
开设精讲班、考题预测班,权威辅导专家赵彦玲、刘国通、于善奇、师树东等担任主讲

16、真正质量特性与代用质量特性真正质量特性是用户所要求的使用质量特性。而企业为了便于生产以及科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将其转化为生产中用以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或规格,由产品标准所反映的质量特性叫代用质量特性。由于人们的认识受科学技术水平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再加上用户的要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以及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因此企业所制定的质量标准与用户实际使用质量的要求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差距,所以,要经常研究质量标准和使用质量要求的符合程度,并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不断改进,尽可能使质量标准符合用户实际使用质量要求。

17、适用性指产品或服务在特定条件下满足规定目的要求的能力;或者说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适合用户目的要求的程度。适用性是反映一些有关产品参数的综合结果。

18、质量监督指由质量检验监督机构,按照技术标准,对企业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和鉴定,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执行质量标准,保证产品质量以维护使用者和消费者利益。从广义上来讲,质量监督实际上是对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进行监督,不仅要检查实物质量,还要对企业保证质量的能力,进行检查监督。质量监督可采取自我监督、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3种形式。

19、质量指标指所映工业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和指标。如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或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技术标准和供货合同中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这些要求通常是用具体的技术指标规定下来的。

20、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源于美国管理专家杜拉克,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概括来说也即是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人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其原则是:

(1)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并且要由单一目标评价,变为多目标评价。

(2)必须为企业各级各类人员和部门规定目标。如果一项工作没有特定的目标,这项工作就做不好。

(3)目标管理的对象要包括从领导者到工人的所有人员,大家都要被“目标”所管理。

(4)实现目标与考核标准一体化,即按实现目标的程度,考核各类人员,由此决定升降奖惩和工资的高低,而不是根据其他的标准。

(5)强调发挥各类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每个人都要积级参与目标的制定展开和实施。领导者应允许下级根据企业的总目标设立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以满足“自我成就”的要求。

(6)任何分目标,都不能离开企业总目标自行其是。在企业规模式模扩大和分成新的部门时,不同部门有可能片面追求各自部门的目标,而这些目标未必有助于实现用户需要的总目标。企业总目标往往是摆好各种目标位置,实现综合平衡的结果。

21、企业方针目标 企业方针目标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纲领和预期的成果。它是企业经营的方向和目标,体现了企业经营的战略和策略。

22、质量方针又叫质量政策。它是企业各部门和全体人员执行质量职能和从事质量活动所须遵守的原则和指针,是统一和协调企业质量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落实“质量第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23、质量目标指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即所规定的数量化目标。可根据达到目标的期限长短,可划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质量目标是企业目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它应力求数量化,以便于统一领导层的思想,成为激励职工的动力,有利于日常的考核和评定,促进目标的实现。

24、质量计划指落实质量目标的具体部署和行动安排。其中包括企业各部门在实现目标进应承担的工作任务、责任、时间和进度要求。它通常是以一系列的计划指标及实现这些指标采取措施表示出来的。

25、质量方针目标的展开指将已确定企业质量方针目标逐级往下层扩展、细化为各级的中、小目标和措施,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热门点击
网络视频多媒体课堂
联系我们

招生方案免费试听快速选课